在充分认识囊性颅咽管瘤的病理变化基础上,合理选择手术入路的原则是:肿瘤显露充分,且要在直视下分离肿瘤与下丘脑的粘连。广义上的下丘脑是由不同结构组成的区域,包括垂体、视交叉、漏斗、终板、灰结节和乳头体。对手术医师来讲,下丘脑内侧面(第三脑室前下外侧壁)是我们要重点保护的区域,特别是肿瘤囊壁与第三脑室前下外侧壁的粘连问题。这是确保能够全切除肿瘤,并保护下丘脑的重要原则。在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同时,术者的显微手术技术也至关重要,轻柔操作可以将手术副损伤减轻到低程度。因此,认识、入路、技术三者构成了安全地手术切除颅咽管瘤的基本策略。应该强调第一次手术时尽可能做到肿瘤全切除或近全切除,大部切除颅咽管瘤不是治疗目的。
目前应用多的是经翼点入路,此入路是处理脑底动脉环动脉瘤的经典入路,也是神经外科医师熟练的入路。在早期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发展中,此入路被引用到切除鞍区肿瘤。但其缺点是:要经过视神经、视交叉、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动眼神经等重要结构,去切除这些结构后方的肿瘤,极有可能损伤这些结构。由于显露视角的原因,不能直视处理肿瘤与下丘脑(即第三脑室前下外侧壁)的粘连。虽然可以达到全切除肿瘤,但处理粘连不当是造成术中损伤下丘脑的直接原因。选择经额部纵裂显露鞍区和经胼胝体-通明膈间隙-穹隆间入路显露第三脑室,可以达到直视下显露和切除肿瘤的目的。因此,术者要熟悉不同入路的解剖和意义,这是应用新入路的主要前提之一。
判定儿童囊性颅咽管瘤的手术切除程度有三个指标:首先是术者的判定,要诚实地说明术中是否将肿瘤全切除,体现了术者的学术态度。儿童囊性颅咽管瘤的囊壁为肿瘤组织,囊液来自囊壁肿瘤组织的分泌。因此,手术切除囊性颅咽管瘤一定要将切除囊壁,而不能只吸出囊液。对于没有钙化的囊壁,吸出囊液或只是部分切除囊壁,术后的头颅CT或MRI也可显示肿瘤消失,但实际上肿瘤(囊壁)仍然存在,不能称为“全切除”。第二,术后CT可显示肿瘤钙化是否消失。第三,术后头颅MRI可显示肿瘤病灶的解剖变化。术者的判定是主观指标,CT和MRI是客观指标,MRI不能显示钙化影像,不能取代CT检查。
上一篇:三大听神经瘤检查方法 下一篇:脑胶质瘤与认知功能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