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IK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来源:多比医网 作者:网站小编 时间:2015-09-11
LASIK手术象其他的板层角膜屈光手术一样,由于保留了角膜上皮层和前弹力层,从而减轻了术后的病理愈合反应,使患者术后疼痛减轻,也减少了不同类型上皮再生引起的欠矫或过矫的发生率,PRK手术后常见的角膜雾状混浊在LASIK术后检查中更是难得见到。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在切削基质前需使用微型角膜刀制作角膜瓣,就有可能产生角膜瓣移位、上皮植入、基质溶解甚至切穿前房等严重的并发症,这与PRK手术往往都是创口愈合引起的并发症有所不同。
1.疼痛
大多数的患者术后都感觉良好,或许有异物感、眼部瘙痒等不适。有些患者有眼眶部疼痛,这往往是术中开睑器和吸引环的应用引起的,与板层切口无关,一般不需要镇痛药。剧烈的疼痛往往提示角膜瓣移位和上皮缺损。个体差异是患者感觉不适程度不同的主要原因
2.角膜瓣移位
角膜瓣移位的患者进入检查室时,双眼紧闭、眼泪横流、畏光明显,且有痛苦状,和其它大多数眼睛无明显异样的患者不同,从外观上就很容易作出诊断。视力很差,甚至仅有指数。移位通常都出现在术后12至24小时,移位的量一般不超过
3.感染
感染是术后灾难性的并发症,幸运的是其发生率很低,约为1/5000。LASIK手术具有保持完整上皮的优点,只有在手术过程的这段时间内细菌才有可能侵入基质。术后的基质水肿和上皮破损将增加表层感染的机会。减少感染发病率的措施有:预防性的抗生素应用、角膜微型刀系统的彻底消毒、术前眼球彻底冲洗、不使用有粉尘的手套等等。
4.不规则散光
几乎所有的患者术后初期都有某种程度的散光,尽管有很好的视力表视力,但总是感觉不清晰。应该向患者说明,特别是高度近视的患者,这是正常的手术病理愈合反应现象。大多数患者的不规则散光在术后2至4周内逐渐消退,一些患者需要6至12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大约1%至2%的患者很明显的不规则散光将引起佳矫正视力降低2至3行。LASIK手术的初学者和存在角膜瓣游离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不规则散光的发病率约为5%至10%。
5.夜间视力问题
夜间视力问题包括眩光(光点周围形成光环)、星爆状光点或在夜间——尤其是在开车时对光线的敏感性增强。这些问题通常只是在手术后数周内出现。部分人术后的出现夜间视力问题可能超过6个月。
夜间眩光是许多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另一种较常见的不可避免的症状,是暗环境下瞳孔直径超过有效光学区直径所致的球差引起的。但如果要增加光学区直径,势必要增加切削深度,也增加了中央岛的可能性。夜间眩光使夜间驾驶很危险,残余的屈光不正,特别是残余的近视,可加重夜间眩光症状。
6.屈光矫正的误差
(1)过矫
LASIK手术引起的过矫比PRK手术引起的过矫更难以矫正。因为PRK的过矫还可依赖术后的药物进行调控。年轻的患者因为有较强的调节能力,对于轻度的远视一般能耐受,而对于那些老视或接近老视的患者来说,则意味着远视力的下降和阅读困难。
(2)低矫
低矫常见于高度近视的患者,特别是近视度数高于-10.00D。由于残余的少量近视比过矫引起的远视容易治疗,所以治疗高度近视时,计算软件总是偏向于术后的低矫,低矫的患者远视力不理想,且有夜间眩光,但近视力都不错。
(3)回退
尽管从理论上说,LASIK手术由于有角膜瓣的覆盖,病理愈合反应很轻微,屈光效果应该在术后早期取得稳定,但事实上,一些患者术后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回退。近视度数矫正越高,回退越明显。回退的机制是上皮的增生和基质层的重塑。LASIK患者的回退比PRK患者出现更早,对局部激素的使用不敏感。较大的光学区有着更平滑的周边过度曲线,因而比较小的光学区产生的角膜上皮增生少,引起的回退也因此减少。角膜厚度检查有助于明确回退是上皮增生引起的还是基质层反应引起的。少数一些患者可见到网状角膜混浊和纤维变性,这样的发生率低于0.4%,常见于-10.00D以上的患者和术中层间过于干燥的患者。
上一篇:近视眼激光手术 下一篇:爱尔眼科总裁李力:创新不仅是...